UV 紫外線加速耐候試驗箱的光照強度準確性直接影響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如材料老化速率、降解程度的一致性),其偏差可能由設備自身特性、環境條件、操作方式等多類因素共同導致。以下從核心影響因素展開分析:
一、燈管相關因素:光源本身的穩定性是基礎
燈管作為紫外線的發射源,其狀態直接決定光照強度的基準值,是影響準確性的核心因素。
燈管老化與衰減
紫外線燈管(尤其是 UVB、UVC 類型)存在天然光衰特性:使用初期(0-500 小時)強度較穩定,中期(500-1000 小時)強度逐漸下降(UVA-340 衰減約 10-15%,UVB-313 可達 20-30%),后期(超過壽命閾值)衰減加速。若未及時更換或校準,實際強度會顯著低于設定值,導致測試進度偏慢或結果失真。
燈管類型與匹配性
不同類型燈管(如 UVA-340、UVB-313)的光譜范圍差異顯著,若誤用燈管(如用 UVA 燈管替代 UVB 進行測試),即使強度數值 “達標",也會因光譜不匹配導致實際老化機制偏離預期(如 UVB 更易破壞材料分子鍵,而 UVA 以氧化作用為主)。此外,同一類型燈管的批次差異(如峰值波長偏移 ±5nm)也可能導致強度測量偏差。
燈管安裝與位置偏差
燈管與樣品架的距離、平行度直接影響強度:
距離過近會導致強度過高(紫外線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過遠則強度不足;
燈管傾斜或偏移會導致樣品面光照不均勻(邊緣與中心強度差可能超過 ±20%),若測量時僅測中心點位,會掩蓋局部偏差。
燈管表面污染
試驗箱內的灰塵、樣品揮發物(如塑料降解產生的小分子物質)會附著在燈管表面,形成遮光層,導致實際照射到樣品的強度下降(嚴重時可達 10-30%)。尤其在帶噴淋 / 冷凝的設備中,水漬殘留也會反射部分紫外線,降低有效強度。
二、測量工具與校準因素:數據采集的準確性關鍵
光照強度的 “準確性" 需通過輻照度計測量驗證,若測量工具或校準過程存在問題,會直接導致 “假數據"。
輻照度計探頭的匹配性
不同波長的紫外線需對應專用探頭(如 340nm 探頭測 UVA-340,313nm 探頭測 UVB-313),若用通用探頭或錯配波長(如用 UVA 探頭測 UVB),會因探頭對目標波長的響應率低而導致測量值偏小(偏差可達 30% 以上)。此外,探頭材質若對紫外線敏感(如部分塑料外殼吸收 UVC),也會影響讀數準確性。
輻照度計的校準有效性
輻照度計本身需定期(通常 1 年 1 次)送計量機構校準,若超過校準有效期,其自身精度可能漂移(如 ±5%→±10%),導致測量值失真。部分廉價設備的探頭長期使用后會出現靈敏度下降(如石英窗口老化),也會影響數據可靠性。
測量操作的規范性
即使工具合格,操作不當也會引入偏差:
探頭未緊貼樣品面(存在空氣間隙):UVB、UVC 易被空氣吸收,間隙僅 1mm 就可能導致測量值偏低 5-10%;
探頭傾斜:非垂直放置會因接收角度偏離(紫外線以直射為主)導致讀數偏小(傾斜 10° 偏差約 2%,30° 可達 10%);
測量時機錯誤:在噴淋 / 冷凝階段測量(樣品表面有水膜),水會反射 / 吸收紫外線,導致讀數比實際干態低 15-20%。
三、環境與設備運行因素:外部條件的間接干擾
試驗箱的運行環境和自身狀態會通過影響燈管性能間接改變光照強度。
環境溫度與濕度
環境溫度過高(如實驗室超過 35℃):會導致試驗箱散熱效率下降,燈管工作溫度升高(超過額定溫度 50℃時,UVA 強度可能下降 8-12%);
環境濕度過高(>70%):可能導致燈管電極受潮,啟動時功率不穩定,出現強度波動(短期偏差可達 ±10%)。
電源穩定性
紫外線燈管的輸出功率與電壓直接相關:電壓波動 ±5% 時,光照強度偏差可達 ±8-15%(尤其 UVB、UVC 燈管對電壓更敏感)。若設備未配備穩壓裝置,電網高峰 / 低谷期的電壓波動會導致強度頻繁變化,影響測試重復性。
設備冷卻系統故障
燈管工作時會產生大量熱量,依賴風冷或水冷系統降溫。若風扇故障、風道堵塞或水冷流量不足,燈管溫度會持續升高,導致:
短期:強度隨溫度升高而下降(如 UVA-340 在 60℃時強度比 40℃低 10%);
長期:加速燈管老化,光衰速率提高 20-30%。
試驗箱密封性與漏光
箱體密封不良會導致:
內部溫度不穩定(間接影響燈管);
外界自然光(含紫外線成分)滲入,尤其在白天測量時,可能導致讀數偏高 5-15%(陽光中的 UVA 會疊加設備光源)。
四、樣品與負載因素:測試過程中的動態干擾
測試樣品的狀態和數量也可能間接影響光照強度的測量與實際作用效果。
樣品覆蓋度與反射率
樣品擺滿樣品架時:若樣品高度不一致,會遮擋部分光線(尤其低矮樣品被高大樣品遮擋),導致局部強度下降;
高反射率樣品(如金屬、白色涂料):反射的紫外線可能被其他樣品吸收,或干擾探頭測量(探頭誤測反射光,導致讀數偏高)。
樣品揮發物的影響
部分樣品(如橡膠、塑料)在紫外照射下會釋放揮發性有機物(VOCs),這些物質可能在燈管表面形成沉積膜(類似油污),長期積累會逐漸降低燈管的透光率(使用 100 小時后可能導致強度下降 5-8%)。
總結:關鍵影響因素的優先級
核心因素:燈管老化與類型匹配、輻照度計探頭匹配與校準、測量操作規范性;
次要但常見因素:燈管安裝位置、電源穩定性、設備冷卻系統狀態;
動態干擾因素:樣品覆蓋度、環境溫濕度、燈管表面污染。
在實際應用中,需通過定期校準(燈管 + 輻照度計)、規范操作(測量時機與探頭放置)、維護設備狀態(清潔燈管、檢查冷卻系統)來最小化這些因素的影響,確保光照強度的準確性與測試結果的可靠性。